陕西省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冯希哲事迹
2008年10月,38岁的冯希哲卸任了兼任两年多的人事处长,专任球友会手机版app,球友会(中国)人文学院院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人文学院建设事业当中。对于他来说,这是年届不惑的无悔选择。学者为官,本是中国教育界的常态,此前已主持人事处工作经年的他,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坐上冷板凳做起学问来,在一些人看来是作秀,也曾引起一段议论。
冯希哲的本行与夙愿是文学教研,这一转折看似机遇,实则是人生的重大挑战:彼时创办不久的中文学科由于学校是传统工科学校,缺乏积累也就导致了力量薄弱、成果贫乏,要想在学校站稳脚跟、要想在名校环伺的西安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困难可想而知。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五年时间,弹指一挥,球友会手机版app,球友会(中国)中文学科名声远播。全国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畅广元说,“球友会手机版app,球友会(中国)在文学研究、文学评论上的开拓,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成果突出、形成了水平较高的学术梯队,已经在社会上形成好的反响。”
一个人,身后站着一群人;一群人,前面站着一个人。
冯希哲个人也不断攀上人生新的台阶:2008年9,作为陕西惟一评论家被选派到鲁迅文学院参加中宣部举办的“全国中青年文学评论家高级研讨班”,10月又当选陕西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2009年,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文艺评论专家库和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2011年又成为陕西省委理论讲师团最年轻的特聘教授,并被多家学术单位聘为特聘专家或客座教授……这个时候,人们才明白,冯希哲并不是去作秀,而是真真正正地立足岗位,踏踏实实做起了学问,认认真真开始了新的管理。
【蓝图有为开新局】
球友会手机版app,球友会(中国)是一所有近60年办学传统的高等学府,历史上为我国国防工业培养了大量人才,1999年划归属地管理,2005年更名之后,学校提出了新的办学思路——“以工为主、文理支撑”,在稳固原有学科优势的情况下,开始向多学科综合教学研究型大学奋进。
工科大学办中文专业,外界一般会投来惊讶与怀疑目光。行家看来,却是切中了高等教育的脉动。冯希哲带领一班人,不但创办了中文专业,而且办得有声有色。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李国平说,“在陕西文学界,我们共同的评价是,除过老牌的西大、师大之外,最为活跃的就要属球友会手机版app,球友会(中国)”。
作为基层教学单位负责人,做工作“重在精神实质上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善于根据实际,开创性寻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冯希哲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上任之初,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冯希哲带领新班子确定了“五个一”的工作目标,即凝聚一股和谐向上的风气、打造一批特色学科方向、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争取一批高水平项目、产出一系列高水平成果。
理工科学校里的中文专业不是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人文学院重新定位为“人文教育的生力军、灵魂教育的孵化器、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没有求真务实,所有工作都不仅难做,更难以见效,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冯希哲深知理工科大学的中文专业与综合性大学的中文专业的同与不同。为此,“高精少”成为学院的发展思路。
“做大做强”现在几乎成了人们的口头语,“高精少”又与惯常思维拉开了距离。游走于可能与不可能之间,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正是冯希哲的领导艺术。他解释说,“高”就是人才培养思路要面向社会,紧跟时代步伐高起点高品质,学术研究及成果要高起点高水平;“精”就是队伍要精干、教学要精心、管理要精细;“少”,以最小的人力财力投入获得最大的成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很简单,也很复杂。
在冯希哲的带领下,经过5年努力,人文学院脱胎换骨大变身,成为全校发展最快、成就最显著的学院之一。许多的“第一”就此树起里程碑,学校第一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文专业第一次获批省级教改重点项目、学校第一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学校第一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学校第一次获得陕西省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教师主持在研纵向项目第一个学科突破人均3项……
近5年来,学院先后在人民出版社、北京师大、中国社科等国家重要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7部,出版统编教材6部。在高级别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9篇,权威期刊1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84篇,被CSSCI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检索全文转载42篇;获得省级以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9项,省重点社科项目5项,一般项目21项,中文学科人均主持科研项目达到了2.2项。中文学科博士毕业比例达到了76%。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很快扩大了学术影响力,成为省内外关注的最富有生机的学科基地和学术平台。
由于特色方向的确立和学科水平的快速提升,陕西省惟一的以当代为特色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也落户学校,陕西省作协还将全省惟一的“陕西作家创作研究基地”建设在学校,2005年创建的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全国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当代文学界就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南有复旦大学的王安忆研究中心,北有球友会手机版app,球友会(中国)的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的同行专家实地考察后感慨说“西安工大的文学学科做到这样的水平,真难以想象”。自己的老师也由衷地说,“我们过去压根不敢想的,现在不仅是想不想的问题,是我们都实现了”。
【桃李不言自成蹊】
郭万金,山西大学教授,2007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明诗文学生态研究》曾获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0岁即成为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并破格晋升了教授和博导。
一次,冯希哲受邀前往太原参加中国小说学会年会,已为院长的郭万金执弟子礼引之为上宾,令陪坐在侧的其他评论家学者疑惑不解。原来,郭万金接受高等教育起点就是在球友会手机版app,球友会(中国),而把他引入明清文学研究殿堂的正是冯希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位居何职,还是工作再忙,冯希哲总是视教学作为最基本的职责与义务。他所讲的《写作》《大学语文》《西方文化概论》等本科课程,每次学生评教都是优良,专家、同行评价从没有低于90分。有些听过他课的学生,即便十几年过去还对某些片段还记忆犹新。
既严且宽,是学生们对冯希哲老师的一致感受。他的课,没人敢旷,因为课堂纪律严苛;他的课,也没人想旷,因为没有谁想错过精彩的两个小时。有学生抄袭作业,他毫不客气严厉批评,学生稍有长进,他不吝美辞,及时鼓励。中文专业学生有了好的创作,他推荐发表,作品多了就组织大家结集成书。
苏格拉底说,教师是人类精神的助产士。冯希哲认为,大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传授一种思维。知识是静的,面向过去;而思维是活的,面向未来。
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适龄人口的入学率不断提高,仅就陕西而言,去年的录取率已达到50%,今年将超过70%,高等教育的对象发生明显变化。
是的,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某些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蔓延,影响着个别青年教师的教书热情,冯希哲身体力行,悉心指导,他说,“对于一个选择了教师的人,把任何一名学生作为自己的孩子或者弟弟妹妹看待,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大学生的需求与偏好需要教师正视,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学校工科背景的特点,冯希哲千方百计在人才培养的思路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应用性文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由他负责申报并主持的《国际化教育背景下理工院校国学教育之功能及教育模式研究》和《基于文化传承的陕西地方文化通识课群及教学平台建设研究》等3项课题先后获得省级教改重点研究课题立项。
其中,《基于文化传承的陕西地方文化通识课群及教学平台建设研究》的主持单位是球友会手机版app,球友会(中国),而成员单位包括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北大学等。
冯希哲说,“德智兼修,手脑并重”是球友会手机版app,球友会(中国)人文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在系统思考和研究基础上,他认为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大胆改革传统思维,以注重人才培养的立体结构性需求,同时要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慧和智力保障。
【凌云健笔意纵横】
陕西是全国当代文学重镇,文学评论界的贡献功不可没。不同代际的作家与评论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佳话频传。当老一代的评论家淡出文坛,光荣与梦想在前召唤,青年人上前接棒责无旁贷。
2009年9月,陕西省委宣传部确定第三批“四个一批”人才20人,冯希哲榜上有名,是全省文艺评论届惟一入选者。
“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该工程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在宣传文化系统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家,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出版家,一批作家、艺术家。目前全省“四个一批”人才有55名。
作为青年评论家,冯希哲近年来一直从事陕西地方文学与文化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评论》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1篇,出版学术成果7部,主编教材4部;主持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基金项目2项,陕西省重点基金项目4项,省人才基金项目1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700万元。其中,《现代价值观与当代文学批评》获第六届西安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冯希哲在陕西地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以及文艺评论方面的建树赢得赞许,陕西省作家协会于2008年推荐他作为全省惟一的评论家参加了中宣部举办的全国中青年文学评论家高级研讨班。
坚守学术研究,让冯希哲常常引来自前辈的肯定。一次作品研讨会刚发完言,他收到一张来自同行的字条:“希哲兄,你发完言后,我对人说,这个人绝对正派、绝对真诚”,落款是“李星”。李星是享誉全国的资深文学评论家,现为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
学者的生命力在于原创学术观点的贡献,“延安新文化运动”就是冯希哲最近引起学术界关注的一个观点。
2012年4月14日,应西安图书馆天禄讲坛邀请,一场名为《延安文艺的文化学考察》学术报告开讲。讲座中,冯希哲认为延安文艺并非一场简单的文艺运动,从本质上而言和文艺复兴相类似,是借助于最富感染力、最能穿越时空,受众面和传播力也最突出的文艺形式作为先导的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审度形势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前未所有的创新宏阔视野,开启了现代史上对民众启智与启蒙最为深入,成效也最为显著的新文化运动,因此可称为“延安新文化运动”。这对当代解读延安文艺提供了一种全新思维,注入新活力。
延安文艺是冯希哲近年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今年年底,历经4年编纂完成《红色旋律——延安音乐档案》(7卷)和“理工院校国学通识系列教材”(7册)行将正式出版,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学术成果。
提高与普及,作为学者的冯希哲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
“陕图讲坛”公益讲座是陕西省图书馆为广大听众提供优质知识服务而推出的系列讲座。讲座以公益性为主,旨在传承文明,传递信息,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提高市民科学文化水平。2010年国庆黄金周,冯希哲应邀前往做了题为《阅红楼,谈处世——从〈红楼梦〉主要人物悲剧命运说开》的学术报告,观点新颖,妙趣横生,精彩叠现,引人入胜。
“河山之阳——秦风篱笆屋”是冯希哲新浪博客名,2008年2月开博,到今天已有近6万的访问量,是新浪的精英博主,在网络上,他搭建起了另外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忘我奉献显真章】
工作上的需要,人文学院的老师常常收到冯希哲发来的电子邮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邮件的发信时间多是在凌晨一两点钟。白天要上课、行政,还有社会活动,留给自己的时间就只能在子夜时分,他说,“时不我待,只希望能不浪费一分一秒。我既要做管理,更要带头做好自己的教学科研,还有大量的社会活动,所以就得辛苦点。”
事业要赶超发展,用几年走完兄弟院校及专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走的路,只能拼命。为了工作争优,他基本每天休息时间在4-5个小时,紧张时候每天只休息3个小时,正值壮年的他身体却严重透支。
忘我奉献,共产党员本色闪现。
他经常强调“任何共产党员都是一面旗”,而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在你追我赶的高速竞赛中,人文学院的所有老师都需要开足马力。
学为人世,行为世范。作为党员教师,党性与师德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才始终是学院工作的主线。
2011年初,冯希哲主持逐一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并创造性地对本科人才培养实行“导师制”,对每一个学生确定专业导师,实行全学程专业指导,还建立固定了读书活动、课堂教学示范等具体制度,确保每一个本科生都能得到个体终生发展的基础保证,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品格的保证。
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得到了效果上的验证,人文学院的学生近三年在全国和全省各类比赛中获奖80余人次,考研率一直名列全校前茅。
今年开始,在他的带领下,人文学院又开始实施名师、名徒与名课的“三名”工程。
面对工作,冲锋在前;面对荣誉,诉求在后。
到人文学院工作以后,冯希哲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凡是评先进和考核优秀推荐等,我坚决弃权。把更多的机会给我们的青年教师。”几次开会,同事们推举他当选优秀教师,他知道后总是把自己从当选名单中划掉。
对于个人名誉是这样,对于发展机会也是如此,他常把重要学术期刊的个人约稿让给别的青年教师,还经常做这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希望能照顾更需要的青年教师。近三年他就给青年教师在在高级别期刊上推荐发表论文11篇。
作为党员领导,冯希哲进行教研管理的同时,还积极指导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活动方式,目前人文学院已经建立覆盖各层级、各系室的6个QQ党支部,网络沟通是交流工作、学习经验的空间,也成为进行党组织生活的新平台。
冯希哲把这样的话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恭恭敬敬教书,扎扎实实管理。他以自己坚毅的人格,严谨的工作,务实的作风,奉献的精神,在思想和行动上,在具体生活中,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在平凡岗位上的精神风范。
文/图:薛龙 编辑: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新慧